北京市建材工业大变革 向“高精尖”务新型建材产业发展

编辑:协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17-03-20 16:50:12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加快调整优化我市建材工业,我委制定了《北京市建材工业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2月8日

北京市建材工业调整优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加快调整优化我市建材工业,结合我市建材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主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围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退出一般性建材工业,聚焦服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优势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精尖”务新型建材产业,提升示范引领京津冀建材工业协同发展的能力,使我市建材工业在更好地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中实现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推动联合重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优胜劣汰;政府要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完善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建材工业发展环境。

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对于我市一般性建材工业,要采取提高标准、市场倒逼、政策禁限等手段,加快疏解和就地退出;对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势建材工业,要采取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品牌等方式提质增效。

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京津冀建材工业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建材工业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市建材工业重点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布局10家左右装配式建筑建材配套骨干企业,打造1个钢结构生产示范基地,建成石墨烯等产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形成一批建材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品牌企业,绿色建材产品和“高精尖”产品比重稳步提升,以满足北京城市环保需求、北京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需求为特征的建材工业新体系基本成型。

二、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退出一般性建材工业

(一)严禁新增产能。贯彻落实《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控条例》、《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和《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等相关文件要求,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沥青防水卷材、人造板、粘土砖等领域的建材制造加工企业按期调整退出。

(二)退出一般性建材工业。贯彻落实工信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三省市发布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依托京津冀“4+N”战略合作平台和相关产业合作平台,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执行水、电、气等要素的差别化定价机制,引导一般性建材工业企业稳妥有序退出。

(三)促进京津冀企业联合重组。统筹研究我市建材工业与津冀建材工业的协同关系,鼓励我市企业与津冀地区企业间开展跨地区联合重组,支持我市优势建材工业企业搭建立足京津冀、面向全球的产能整合平台,优化产能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聚焦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优势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一)服务城市环保需求,做专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等特色环保服务业。支持我市建材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转型为环保服务企业,开展城市废物无害化处置、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染土修复和最终处置、节能管理与服务、环保项目咨询与工程总承包等专业服务。水泥产能以满足本市垃圾和飞灰处理为限,保留的水泥窑全面转型为城市运行保障设施,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处理能力。支持我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向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周边水泥企业推广应用,形成服务区域的、一体化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支持PPP(公司伙伴关系)模式的推广应用,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服务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建筑新模式的需求,做精新型建材和特种建材产业。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有关要求,综合考虑运距和现有基础,合理布局和调控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钢结构部品生产企业,使生产能力适应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强化试点示范,加强建材企业与建筑企业联动,建立和完善产品品种和规格,支持建材企业结合生产需要发展自主的技术、产品和系统,实现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构件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集成化。鼓励企业开展高品质连接件、灌浆料等关键部件、材料及装备的研发生产。支持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符合本市产业发展要求的建材产品。支持企业围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需求,研发和生产高效保温、气密性的新型建材,推动产业向“高精尖”转型。

(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做强新材料产业。在石墨烯领域,贯彻落实工信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资源和创新团队优势,推进在石墨烯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率先突破;创立石墨烯产业创新平台,推动高质量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开发等关键环节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面向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显示器件及传统材料改性升级等重点需求,建设石墨烯产业基地,加快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应用,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

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以高性价比、高稳定性为目标,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问题,开发超大尺寸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制备工艺,满足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量产和规模化应用的需求。鼓励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强化对国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

加强新材料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新材料加工成型、检验检测成套装备研制,推进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扩大新材料产业规模。

(四)服务市民对建筑家装的消费需求,做大“互联网+建材家装”集成服务业。支持我市建材生产龙头企业牵头或多家企业联合,依托我市建材制造业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京津冀整合砂浆、涂料、高端玻璃、陶瓷、建筑门窗、木制品等建筑家装上下游制造和服务企业,打造以建材产业链优势为基础的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家装互联网平台,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提供集“创意设计、采购交易、安装施工、维修服务”为一体的集成服务,塑造专业可信、绿色环保的建筑装饰集成服务品牌,推动建材生产制造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向“整体解决方案”集成服务转变,深度整合建材制造业产业链,整体提升建材制造业价值链,培育具有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运营企业,打造建材产业新生态。

(五)发挥北京建材科技优势,做优建筑材料生产性服务业。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文件精神,支持建筑和建材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总部,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整合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检测认证等优势资源,围绕研发设计、成果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领域,培育专业服务新业态。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认证龙头企业;支持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施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采信制度;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照国际规则开展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提高国际化水平。

(六)发挥北京总部资源优势,培育建材领域国际产能合作龙头企业。鼓励总部在京的建材生产企业,发挥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在京做强创新型研发设计、全球枢纽型营销、融资、资金结算、智能制造等高端核心业务,面向全国和全球布局加工制造、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外包等产业环节,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成为拓展“一带一路”商机的龙头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深化本市建材企业与在京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和融合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协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抱团出海,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国别经营发展。

四、聚焦提质增效,提高建材工业绿色智能发展水平

(一)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贯彻落实工信部《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现有建材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绿色制造水平;按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标识制度和鼓励政策,研究制定不同建材绿色评价标识技术导则,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推进绿色建材在我市城市副中心和首都新机场等重大工程的推广应用示范,鼓励建设工程采购使用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企业的产品,提高绿色建材的应用比率。

(二)实施建材“智能制造”示范行动。鼓励建材企业利用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环节,支持开展智能建材工厂、数字化建材车间建设。推进智能建材工厂建设试点,建设厂区物联网,鼓励搬运、码垛等沉重物品、重复操作领域研发“机器人”和推广“机器代人”。鼓励我市建材生产企业与建材销售企业形成联盟,发展建材电子商务,利用二维码、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绿色建材可追溯信息系统,提高绿色建材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

(三)实施建材诚信体系和品牌创建行动。进一步完善我市建材供应单位质量诚信评价工作,推进建材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重点建材企业的比较优势,支持以品牌、管理和营销网络为纽带,促进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在幕墙、家装等建材产品领域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运用网络开展品牌培育、宣传与推介,形成一批贴近市民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品牌。大力提升我市建材领域传统工业历史品牌的影响力,注重工业文化价值发掘和传承。